1.1 历史回顾
与现在相比,2008年之前的移动应用显得很原始。这并非由于开发者不思进取,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硬件设备在技术上的局限性。当时,所谓的"功能手机"的主要特色是便于携带,判断一款手机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它是否足够小。于是,多数手机的屏幕都非常小,同时,它们的分辨率和颜色深度等指标都很低。另外,设备在运算能力和内存等方面的局限也很大。这些都意味着移动应用的设计和开发只能在充满制约的条件下保守地进行。所以当时,人们通常只注重应用能否正常工作,而不会太在意它的外观样式。而且,当时的移动设备市场份额非常分散,应用程序的设计师与开发者必须以某种最低配置方案为目标,才能保证应用能够兼容更多的设备。这些局限使得设计师们几乎无法在任何一款设备中打造出最理想的用户体验。
而"智能手机"则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与普通手机相比,它们的屏幕确实更大更好,运算能力也强劲了很多,但这类设备的输入方式往往因厂商而异。当时,比较常见的输入方式包括:
- 机身侧边的滚轮
- 四向或五向导航
- 独立按键或物理按键
- 自定义按键或软按键("确认"、"返回")
- 手写笔
- 触摸屏
图 1-2 Palm Treo智能手机
一款设备可能包含上述任意几种输入方式的组合。很多时候,以输入方式为代表的交互模式已经成为某些设备的招牌。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早期的智能手机大多是由当时比较流行的PDA(个人数字助理,俗称掌上电脑)直接进化而来的。考虑到这些标志性交互方式的价值和认知度,这些手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保持PDA原有的交互特点。
图 1-3 Palm TX掌上电脑(PDA)
随着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市场的日趋成熟,对于运行在这些设备上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也变得高度专业化。智能手机市场的混乱局面以及各平台之间的怪异差别,导致相关知识越来越脱离设计实践,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
iPhone向这一局面发起了挑战,它彻底颠覆了人们之前对于"手机是什么"、"手机能做什么"、"手机应该怎样操作"等方面的认知,并使得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员不得不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
如今,我们对iPhonee和iPad这样的设备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别忘了,在iPhone刚刚推出的时候,其Home键与外形设计都曾引发争议。这款设备的简洁外观、相比于同类产品的大尺寸屏幕、摒弃了多数传统物理按键的设计方式等,都让它与当时的其他智能手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立刻开始质疑Home键的功能性及可用性,但同时,也有些观点认为这个物理按键才是i最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全面触屏化的输入与控制方式也成为了热门的争论话题。
对历史做了简要的回顾之后,iOS人机界面设计规范的本质也变得清晰起来。当我们阅读规范文档的时候,可以从其中两方面的主题当中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轨迹:
- 对于iOS设计理念的阐述与分析,特别是在输入与控制等交互方式方面。
- 怎样充分利用设备平台的软硬件功能,打造最佳的用户体验模式。
其实,这也就是规范当中"平台特性"这一部分存在的目的,即帮助设计师与开发者逐步了解iOS与那些他们曾经熟悉的其他平台的区别。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如果不排除掉当时的业界产品带给他们的那些先入为主的理念与标准,那么iOS设备、系统平台及应用所能达到的高度就会大打折扣。
这一明智的做法有效的推动了苹果的战略落实。iOS设备的地位得到了充分巩固,并一跃成为拥有巨大市场吸引力的主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