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UI设计师才真正有“B格”
怎样的UI设计师才真正有“B格”-移动阅读二维码

UI设计师

随着互联网上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类软件通过与移动设备、PC端、软硬件的结合让人们享受到更多的服务。用户虽然拥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服务,但一些反人类的界面操作与行为引导让用户骂声连连,享受不到服务给予的舒适感。更多的软件设计者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竞争如此之大的环境下,必须从以“功能”为中心转变到以“用户”为中心。

软件商真正意识到这点还是从看到了苹果公司卓越的产品之后才开始的,原来产品可以是这样的,原来体验是可以让人感到舒适,不用去思考的。但是对于解决方案,国内大部分的企业、团队也只针对表层进行了优化,例如加大对设计人员的招聘、改用了“UI设计师”这个新名词、笼统的将设计部分为UI设计师与交互设计师两块,而UI设计师做的事就是绘制精美的图标与界面,交互设计师就是将思维导图优化成有“B格”的“线框图”,他们称之为“高保真交互图”。

转变需要深入骨髓,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到底如何定义设计师职责,企业、团队如何挑选合适的设计师为产品服务?

传统的“UI设计师”只不过是将“美工”换了一个好听的名词而已,这个职位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绘制效果,他们讲究界面的美观度、风格的统一性、效果的呈现。

而我们都知道一个界面的风格统一可能会导致识别性的降低,就拿iphone的主界面来说,如果他们的图标全部风格统一(ios8虽然是扁平化风格,但没有为了扁平而形式化,它一样会有投影、高光等表达质感的细节),那用户还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到想要的服务,但是这一点正是现在“UI设计师”不关心的,他们只研究华丽的效果和美观度。

而视觉设计师正是为目前互联网产品量身定做的职业,视觉设计师研究新的图形组成方法,图形界面给用户的信息反馈与行为引导,例如一个按钮的图形设计可以给用户传输信息,告诉他是滑动还是点击还是按住,从而产生行为引导,所以我将视觉设计归纳到用户体验设计中,因为视觉设计通过图形界面让用户体验到了视觉、触觉、情感等。

视觉设计师不仅要对图形界面进行研究,还需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与图形界面进行结合,我们刚讲到一个按钮让用户体验到了三种感官,按钮的美观度——视觉,按钮的操作状态——行为,按钮的外观提示——引导。所以心理学直接影响到这个界面的友好程度。

用一句话去描述心理学对界面设计的作用就是:让你的界面成为人们的知心姐妹。所以界面设计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而为人们设计出舒适的、自然的、人们需要的界面,这是一项严谨而附有理论、数据支撑到输出、设计的过程,并非艺术家在绘画中那么随性。

交互设计师则是定义整个产品形态的重要岗位,但是目前大部分工作都被老板和产品经理做掉了,产品经理在考虑做什么产品才有价值的情况下有时草草的定义了交互的形式。交互设计师有时还受到开发的限制,导致工作的结果因为开发、运维、公司战略等因素而退让。

所以国内大部分交互设计师岗位并不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是收集公司高层的想法,预估其他部门的条件,最终只是拟定了更好看的产品思维导图。交互设计不仅需要理清产品的业务逻辑、功能架构,还需要将这一系列重新分析与定义。

举个例子:如产品需要有购物车的功能,那么就会衍生出个人系统,从操作逻辑上来说,用户便需要登录后才能使用购物车的功能,按照传统方法,我们会在界面头部设计出登录与注册的入口,用户登录后便会出现购物车的ICON,此时便可以将产品放入购物车内。而专业的交互设计师会发现,并没有用户在一进入界面后就会去登录或者注册,他们更多的会去浏览界面内容,这时候他们就并不知道界面会有购物车这个功能,当他们选中商品时,而是提示需要登录。那么交互设计师会在界面的入口放置购物车的ICON,不管用户是登录状态还是游客状态,选中商品后,购物车都会出现购物数量,当用户进行结算时,如果没有登录才会提示登录,这样不仅用户在刚进入到界面中知道有购物车的功能,而且在选购商品后结算时登录符合用户行为习惯。如果不这么做,好像是你在超市选购商品时,必须出示身份证才给你一辆购物车。交互设计师更多的是将需求与开发的思维转化为清晰的信息架构、符合用户行为的标准。

“遇到危险不要喊救命要喊失火了”——七宗罪,交互设计师更多的便要做到提供此类解决方案的工作。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团队在编织着自己的产品梦,设计决定着产品的性格、魅力与能量,尤其是初创团队在选择界面设计师的时候,要更偏向于用户体验设计师,挑选那些真正思考如何为人类设计界面的设计师,而并非是一个美术员。

文/ 创业家     记者  朱萍
以上为邵飞自述

 

本文链接:http://www.mobileui.cn/what-is-good-designer.html
本文标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