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一词最早出现在1382年,而第一次以近似于现在的含义被应用则是在1842年左右出版的《布莱克威尔杂志》(Blackwell’s Magazine)上。在二十世纪80到90年代这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产品设计的专业术语经历了从“功能性”到“可用性“,再到“可用性工程”,再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转变。到了二十一世纪,“用户体验工程”这样的词语开始在招聘广告中出现。传统的可用性包含易学习性和效率等方面,而Patrick Jordan和Don Norman等杰出的同行开始鼓励可用性从业者跳出传统的可用性关注点,用更加宽阔的视角关注与用户相关的各个方面,例如审美、协作、可达性、可信性、说服力和愉悦等。
可用性
可用性是用来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从用户角度来判断产品的有效性、学习性、记忆性、使用效率、容错程度和令人满意的程度。可用性概念从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由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或Ergonomics)领域提出,人因工程主要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闲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关于可用性的定义和概念也在不断发展。1983年的国际标准ISO 9241第11部分中对可用性的定义是指特定用户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使用某个产品达到特定目标的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的大小。有效性(Effectiveness):用户达到某特定目标的正确度和完成度,效率(Efficiency):当用户在一定的正确度和完成下达到特定目标时所消耗的与之相关的资源量,满意度(Satisfaction):使用产品的舒适度和可接受程度。该定义强调特定用户在特定目标和特定情境下的产品使用过程。
随着可用性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可用性概念转向更具操作性和更为具体的参数指标以及设计原则。Shneiderman在二十世纪80年代,凭借开发经验和可用性的优秀案例,提出的普遍适用用户界面设计的八条交互设计原则,至今仍被开发人员看作是可用性设计的最高原则而广泛运用;同时代由Card等人提出的GOMS(Goals-Operations-Methods-Selection rules)模型提供了可以量化可用性的方式,并且将可用性研究从实验心理学引入了认知心理学;Lund在90年代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可用性原则,这二十条原则始终强调用户在可用性概念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开发人员对用户的需求、背景和评价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代的苹果公司,将可用性概念融入人机界面设计指南,用以指导设计开发图形界面系统。在这之后,可用性研究主要关注于影响可用性的众多因素,包括用户背景、任务设置、环境条件、用户情绪、可用性的测试方法等。
对可用性进行总结,其包含着4方面特点:
第一,可用性既是用来评估用户界面和产品是否易用(ease-of-use)的质量参数,也是在设计过程中提升产品综合质量的方法。用户对不同产品的易用性要求并不相同,可用性也需要根据不同产品有所改变,而作为提升质量的方法是指可用性包含的一些研究手段,如用户测试和专家评估等;
第二,可用性与用户使用产品的功能紧密联系,用户使用产品功能的目的是不同的,这时可用性成为是否符合用户目的,满足用户行为需要、认知需要的评判指标;
第三,可用性关注特定用户在特定情景下满足特定目的这一个过程,这反映可用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产品、用户、环境情况灵活变化的;
第四,可用性贯穿于整个产品周期之中,为了保证产品的可用性,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应考虑并投入到可用性工作中,针对已有产品、相似产品的测试评估,或采用原型方式进行测试评估,完善新的设计。
可用性测试及方法
提升可用性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采用迭代式设计(iterative design),通过产品前期开发阶段的反复评估,不断的获得用户反馈,进而修改优化产品设计,直到达到可以接受的可用性水平。这其中的评估过程就是进行可用性测试的过程,可用性测试就是选择不同方法测试产品使用质量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建立评价标准,尽可能多的发现可用性问题,并指导产品界面的设计和改进。
在研发过程中,常见的可用性测试方法包括以用户为主的测试和以专家为主的测试方式。以用户为主的测试包括用户测试(user testing)和有声思维(think aloud),以专家为主的测试有认知预演(cognitive walkthrough)和探索式评估(Heuristic Evaluation)。
1)用户测试
用户测试方法是测试人员要求用户完成一系列设定的任务,用户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将被测试人员记录,在任务结束时对问题和失误点进行追问,从而快速地发现及判断产品中的不足,进而进行修改。测试采用的产品可以是最终完成的,也可以是基于不同保真度原型的非完成产品。该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在产品设计阶段用户参与设计测试,预测最终产品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规避风险。采用用户测试的优点在于可以在特定任务条件下,获得特定用户的客观反馈结果,满足可用性测试的要求。
2)有声思维
有声思维运用于可用性测试过程和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研究中,是获取用户数据反馈的有效方法。最初由Lewis在IBM公司提出,之后被Ericsson 和Simon进一步修正。该方法要求用户在完成一系列由测试人员设定的任务过程中,口述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的、所感受的,以帮助观察测试人员可以获得第一手反馈,从最终发现问题。观察测试人员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被要求,客观全面的记录用户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能打断用户的行动和表达。该方法的目的是明确“谁”在完成特定的任务时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强调特定的用户和特定的问题。
3)认知预演
认知预演方法,最初在90年代初由Wharton等人提出,在2000年由Spencer优化了该方法,使其更加有效的适应软件开发的要求。该方法将用户行动过程(目的、计划、实施、评价)及系统反馈,按照任务流程进行步骤划分,之后由专家(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对每一个步骤进行一系列检查评估,从而判断可能出现的可用性问题。
该方法因为可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发掘可用性问题,而被广泛使用于早期开发阶段。但是由于是从专家角度来判断用户的行为,而专家和用户有着本质差别,这导致专家和真实用户所认为的可用性问题存在差异;而且不同专家之间的差异也较大,一般所发现的可用性问题只有20%~30%是一致的,这也使得认知预演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4)探索式评估
Nielsen和Molich在1990年项目合作的过程中提出了探索式评估方法,该方法是非结构化的可用性研究方法,通过研发人员和行业专家,依照可用性原则来评估用户界面中的问题,不需要设定任务和情景,专家根据经验和可用性原则完成评估。
尽管探索式评估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大部分可用性问题,但是该方法也因为受到专家的背景知识、观点经验等方面的影响而被质疑,这种由专家评估所得到的结果与用户测试相比得到的结果差异性大,信度不高。
本文链接:http://www.mobileui.cn/usability-and-testing-methods.html本文标签: 产品设计, 可用性, 用户体验, 用户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