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在轨交上,我(英文原文作者)的安卓手机挂了。我应该记得自己要在哪站下车的,但和如今的很多人一样,我太依赖于科技了;后悔不该把这些信息全部记录在手机当中,应该依靠自己的大脑呢。
等等,我的背包里还放着iPad和笔记本呢!
可我觉得为了查看Google地图,在一群乘客当中无论拿出这两样设备当中的哪一个都显得很扎眼。最后我还是选择了iPad,毕竟小一些,而且有3G,不过我总觉得身边的人在盯着我的屏幕看…我这些纠结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据我观察,上班族在路上更多的是在使用智能手机或Kindle这样的设备;无论在车站还是车上,或是走在路上,端着iPad的人真心不多。
iPad是3年前进入市场的,并且很快就为用户创造了一系列从未有过的新需求。如今在美国,22%的成年人拥有平板设备。平板无论是看上去还是用起来都很像大号的触屏手机,而且它们都有那么多app可用,所以我们很容易将平板看做移动设备。其实可以这么说,比起你的笔记本电脑,iPad的移动性确实要强很多。
然而作为移动应用的产品设计人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考虑:你的产品所面向的是真正处于移动状态的用户,还是要聚焦在更深层次的用户体验上?你们的内容策略是什么?
扎克伯格在2010年宣称iPad并非移动设备;Jakob Nielson在2011年的一篇报告中提到,多数iPad用户不会在真正的移动情境中使用该设备,即便是那些会将iPad带在身上的用户,通常也只有到相对闲适的环境中才会使用。
这些结论对于应用的功能与用户流设计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的工作是为Cars.com设计移动应用。多年下来,经历了安卓、iPhone和iPad三个平台的产品,以及无数的可用性测试及访谈,我们的团队逐渐开始意识到,对于iPad,我们也许不该沿用“标准”的移动设备设计思路。iPad在交互模式上与iPhone几乎是相同的,但在内容策略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空间。
我们的产品所基于的,是用户搜索车辆信息的需求。此外,由于产品所依托的移动设备自身的特性,用户通常会对与使用情境相关的任务产生兴趣,例如查找并联系相关经销商、实地试驾等;通过App Store和安卓应用市场当中用户的评论及反馈意见,我们发现这类需求是得到了明确肯定的。因此,当我们最初开始设计iPad版本时,也沿用了同样的思路。另外我们还在应用的内置地图上花了很大的功夫,设想着用户会端着iPad在移动设备的典型情境中使用这些功能。
但在几轮可用性测试之后,我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 我们用户当中的20%有Wifi版的iPad,而不是3G。这就意味着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所有那些与移动情境相关的设想,例如基于销售商位置所提供的若干功能是无法实现的,除非用户所处的地方有免费WiFi。
- iPad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共享型的设备,夫妻或其他家庭成员之间通常会共用一台,这种情况下用户一直将其带在身边的机会就小了很多。(相关阅读:iPad应用的十大用户体验设计准则)
- iPad的一个主要的使用情境是在沙发上或电视前,这时它是作为传统桌面设备的替代品出现的,并且多是用于内容消费,例如浏览网页、图片、视频,或是更具目标性的寻找商品一类。我们在桌面设备上更多的是在进行“创造”方面的活动,而手机则与各种情境和位置信息具有更强的关联性,例如寻找附近的销售商或餐厅等等。这也是为什么Josh Clark建议在为iPad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腹部区域”,避免将重要的导航放在底部,因为人们很有可能是躺在沙发或床上使用设备,而屏幕底部区域会被衣物或被子遮挡住。(相关阅读:又是为了触屏移动设备而设计)
这些情况会对我们的内容策略产生怎样的影响?可以试着将iPad看做一种在固定地点使用的相对特殊的触屏设备,具体来说,在设计方案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的核心价值
我们总会有种欲望,就是想要在具有高级视觉效果的设备中向界面里塞进看上去很漂亮甚至很花哨的元素。但毕竟,视觉表现层只是一个前景和框架,而苹果在其界面设计规范中强烈建议我们将注意力放在用户与内容的互动上,而不是和框架本身。至于内容,则要聚焦在你们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服务,聚焦在最关键的用例上,保持任务流的简单清晰。
举个栗子,我们最初的iPad版本允许用户对新车型进行了解研究,而且我们专门打造了大幅高清图片搭配少量文字的设计方案,琢磨着这样应该是符合iPad用户的期望的。而在实际当中,我们却发现用户更期望看到车辆信息列表,而不只是对着图片研究汽车本身,因为我们的公司和品牌最擅长的、对用户最有价值的就是前者。用户在这方面的需求并没有因为正在使用iPad而不是iPhone就发生了变化。于是我们重新聚焦于车辆信息的搜索查询。
在考虑内容策略时,不要因为iPad的设备类型特征及使用情境等因素而片面的砍掉产品的核心功能,你仍然需要打造最符合你们品牌特色的功能流程。很多时候,你可以借助统计工具来看看那些使用iPad来访问你们Web页面的用户的行为特征,藉此来考虑iPad版本的原生应用当中需要提供哪些必要的功能和内容。对于Cars.com来说,网站流量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iPad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我们能更好的选择有哪些功能和内容可以在优化后整合到iPad应用当中,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
漏斗效应及沙发用户
如果你们的产品是基于多平台的,那么需要考虑到消费旅程(consumer journey)的问题。譬如,在Cars.com上,我们总会考虑到消费过程中的漏斗效应。当人们最初开始查找车辆信息的时候,通常会进行较高层次的搜索、研究和比较。随着认知过程逐步推进,临近交易环节,也就是到了漏斗的下方,用户通常会使用手机客户端中的相关功能来查找和联系附近的经销商。
前面提到,我们已经了解了用户主要会在沙发上使用iPad,所以我们的设计思路也主要集中在这种情境当中。我们在iPad里聚焦于车辆信息的检索,将诸如对比一类的研究型功能整合在了主流程当中,而将地图等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功能服务放在了次要甚至是第三级的功能流程里;在iPad中,这些功能与主线流程相比,并不需要我们花太多时间去做,但仍然是需要存在的,毕竟,这是个iPad。
多平台的数据同步
在美国,50%的成年人拥有至少一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其中很多人是同时拥有几款设备的。人们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的设备来消费同一个品牌所提供的内容,这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以电商网站为例,如今有四分之一的访问量来自移动设备,但15%的用户会回到桌面设备前完成购买。在汽车行业里,79%的新车购买者使用互联网来了解信息,而其中30%的人会使用多台设备来获取内容。
这意味着,根据他们所处地点的不同,用户有可能在公司里使用台式设备搜索车型,在上下班途中查看信息列表,晚上回到家中窝在沙发里边看电视边用iPad对比几款看中的车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每种设备中都打造相同的功能和任务流程;我们要做的是确保产品体验在不同的平台上保持统一和平滑。
要了解用户在不同设备上所做的事情,为产品提供必要的数据同步机制。在Etsy,20%的交易来自移动设备;他们会在不同设备当中同步购物车、收藏、购买历史等方面的数据。
而对于Cars.com,当用户收藏了喜欢的车型或经销商信息时,他们也希望在自己的iPhone或安卓手机、iPad及电脑中看到相同的数据。想想看,用户周末晚间在沙发里用iPad浏览着汽车信息,收藏了某个经销商,然后下周某一天奔赴店面,拿出手机就可以看到自己周末浏览的那些车型信息,多完美。
所以在手机端,你就要考虑与地理位置和紧急程度相关的功能和内容形式了。例如,呈现附近的经销商,并标注服务时间、目前是否在营业等方面的信息,另外经销商列表也可以按照与用户当前所处位置的距离进行排序。
其他平板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说iPad开创了平板电脑的趋势,但如今其他品牌也在迎头赶上。如今,平板用户当中有一半使用的是安卓系统的设备,另外Win8平板也开始进入市场,当然还有苹果自家的iPad mini。这些后来者所带来的意义是怎样的呢?
除了是否具有蜂窝网络功能以外,平板电脑的价格和尺寸也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就我个人对于Surface的经验来看,单就它的物理尺寸而言,很有可能阻碍其成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移动设备。此外,Surface的一大“特色”是附加的物理键盘,也许在某些时候这是很方便的,但也正是这一点使Surface的定位更趋向于笔记本电脑一样的便携设备,而非移动设备。它的重量大约有两磅,比iPad更重,另外也只有WiFi连接,而且价格不菲。
而iPad mini则更小,更轻,而且提供了蜂窝网络的版本。和小号的安卓平板一样,iPad mini也相对便宜些,且移动性更强,用户可以更方便的将其带在身上。这也意味着,应用在小号平板上的功能与内容应该更贴近于手机应用。
关于迭代
App Store和各类应用市场都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反馈的方式,也就是评论和打分。这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压力,使我们更倾向于向产品中不断添加新功能。
GateGuru最初的定位和许诺是提供查看机场信息及跟踪航班状态的功能,但慢慢的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其他功能,产品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以至于用户提出质疑,这到底还是不是当初的那个GateGuru?
而我们在Cars.com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正像前面提到的,我们在最初的iPad版本中所提供的功能并不符合用户的期望,因为它没能体现出Cars.com的核心价值许诺。来自用户的评论和打分可以很直接的反映出这些情况,于是我们迅速的在下一个版本中进行了改变。
小结
聆听用户的声音,永远要对新功能是否符合使用情境和需求目标进行检验。如果你是第一次创建应用产品,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考虑那些对目标用户群最重要的功能与内容。随着不断的迭代及更多功能的增加,要更多的去观察用户的反馈。
不管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产品,平板市场就摆在那里,用户会直接或间接的告诉我们接下来应该打造怎样的功能,只要我们愿意去听,愿意去思考。
本文标签: iPad, 产品, 平板, 平板电脑, 移动应用, 移动设备